之前地理书一直说地球构造分四层,从外至内分别为地壳、地函、液态外核和固态内核。最新发现,内核的内部还一个650公里宽的固态金属球,这可能改写教科书,更有助解析地球磁场的生成。
在1936年以前,科学家所知的地球仅分为地壳、地函及地核三层。1936年丹麦地震学家英厄.雷曼(Inge Lehmann)透过地震波发现地核可再分成两个部份──液态的外部地核和固态的内部地核,自此地球构造变为四层。约在20年前,研究人员推断出第五层地核的存在,称为最内层内核(The innermost inner core,IMIC),初估这层地核半径约300公里,但具体信息不足,留下许多疑问。
澳大利亚国立大学(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)地震学家范清山(Thanh-Son Pham,音译)和赫尔沃耶.塔卡利奇(Hrvoje Tkalčić)2月发表最新研究发现更多内核的信息。这个金属球宽650公里,成份与地核相似,都是铁、镍,但晶体构造不同,因此地震波在球内震荡的速度跟角度也会改变。科学家就是借此来找到这层内核。
研究报告说明,随地质密度、温度和组成的差异,地震波在每一层传播的速度都不相同。地震波会在地球两侧来回反弹(称为回响波,reverberating waves)。过去的研究大多只记录了反射一次的地震波,而这项研究分析了横贯地球,且来回反射五次之多的地震波,因此能深入解析这层地球最内层内核。